【技術分享】汽車輪轂用改性鎂合金鍛造工藝
2020-04-27 21:37:44· 來源:NGA集團 作者:郝孟軍,宮濤,代艷霞
以應用于汽車輪轂的改性鎂合金AZ80-0. 5V-0. 1Ti為例,通過模擬計算和試驗的方法,研究了成形溫度、模具工作速度、下模窗口處圓角半徑等工藝參數(shù)對鎂合金輪轂鍛造的影響,并對其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獲得了優(yōu)良的鎂合金輪轂鍛造工藝參數(shù)。
以應用于汽車輪轂的改性鎂合金AZ80-0. 5V-0. 1Ti為例,通過模擬計算和試驗的方法,研究了成形溫度、模具工作速度、下模窗口處圓角半徑等工藝參數(shù)對鎂合金輪轂鍛造的影響,并對其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獲得了優(yōu)良的鎂合金輪轂鍛造工藝參數(shù)。通過試驗驗證了仿真計算的有效性,其結果表明: 坯料溫度<370℃時,鍛造鎂合金輪輞處產生開裂,坯料溫度>390℃時,窗口部位出現(xiàn)裂紋; 模具工作速度為5~7mm·s-1時,鎂合金輪轂鍛造成形質量較好; 下模窗口處圓角半徑為20mm時,鎂合金輪轂質量較好。其方法和思路可為汽車輪轂及相似產品的工藝參數(shù)設計和優(yōu)化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鎂合金;鍛造工藝;輪轂模具;坯料溫度;汽車輪轂
鎂合金是金屬結構材料中較輕的金屬,被譽為21世紀的綠色工程結構材料,其質量輕、比強度高、彈性模量低、加工性能優(yōu)、可回收以及具有優(yōu)異的減震性能等特點,目前已被應用在汽車零部件上[1 - 3]。汽車輪轂作為汽車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要求其質量輕,同時其受載復雜,包括行駛過程中的垂直壓力,車輛在起動、制動時動態(tài)扭矩的作用以及車輛在行駛過程中轉彎等動態(tài)載荷[4 - 6]。為此,將鎂合金材料引入汽車輪轂是一可行趨勢。本文以改型鎂合金材料AZ80-0. 5V-0. 1Ti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鍛造加工工藝參數(shù)進行了仿真和試驗研究,為鎂合金應用于輪轂的工藝設計提供了參考。
鎂合金汽車輪轂結構及生產特點
輪轂結構
汽車輪轂由輪輻、輪緣、輪輞等構成,作為重要的車輛零部件,其結構設計應滿足功能性、工藝性、安全性、經濟性等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剛度、強度及較長的疲勞壽命等[7-8]。圖1為汽車輪轂示意圖。

圖1 鎂合金汽車輪轂
鎂合金輪轂鍛造的特點
鎂合金輪轂主要有鍛造和鑄造兩種生產方式,且兩種方式各有優(yōu)缺點。本文以某型汽車輪轂作為研究對象,其輪轂的三維模型如圖2所示,輪轂包含10個窗口,以及輪輻、輪輞等主要部分,窗口處有一個溝槽與冒口相連。從外觀上看,輪轂結構復雜,本文采用鍛造、配合銑削加工進行生產工藝研究。

圖2 輪轂三維俯視圖
鎂合金輪轂的優(yōu)勢明顯,但是其缺點也比較明顯,主要包括以下幾條:(1) 熔煉過程中鎂合金燒損嚴重,同時易產生金屬夾雜和非金屬夾雜;(2)鎂合金極易氧化,表面防護困難;(3) 深加工性較差;(4) 熔煉過程的環(huán)境污染[9 - 10]。針對以上鍛造缺點,本文選擇優(yōu)良的鎂合金材料,進行相應的工藝研究。
鎂合金輪轂鍛造
改性鎂合金AZ80-0. 5V-0. 1Ti的相關性能
本文研究采用改性鎂合金AZ80-0. 5V-0. 1Ti(其中,A 代表金屬鋁,Z代表金屬鋅,8代表鋁含量為8%,0代表鋅含量小于1%,0. 5V代表釩含量為0. 5%,0. 1Ti代表鈦含量為0. 1%),其密度約為1. 84 g·cm-3,約為鋁的2/3,是比鋁更輕量化的輕質材料。該鎂合金的彈性模量只有45GPa,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很好地避免構件應力集中,經壓力鑄造后再加工所得部件的比強度高,且耐腐蝕性較純鎂有大幅提高。目前,影響鎂合金大規(guī)模應用的因素之一就是其耐腐蝕性差,鎂合金AZ80-0. 5V-0. 1Ti基本上消除了該缺點,特別是釩、鈦元素可以有效地控制鎂合金中碳化物的增加,并細化晶粒,提高鎂合金的韌性、沖擊性能和耐磨損性能,能夠在汽車零部件制作上廣泛應用[11 - 12]。
鎂合金鍛造應力模擬分析
本文選用ANSYS軟件,首先對輪轂鍛造過程及鍛造參數(shù)進行仿真模擬,然后根據(jù)仿真結果進行工藝參數(shù)比對。從圖2可以看出,輪轂結構滿足軸對稱結構,為此本文選取對稱部分進行建模。AZ80-0. 5V-0. 1Ti鎂合金仿真的材料模型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AZ80-0. 5V-0. 1Ti鎂合金的相關性能參數(shù)

鎂合金輪轂在鍛造各階段的受力情況、變形過程及規(guī)律是隨著鍛造過程不斷變化的。圖3a為鍛造初期的應力云圖,可以看出:窗口處的應力較大,為主要變形區(qū)域,此區(qū)域窗口( 圖3a中A區(qū)域) 的圓角處是其與輪輞、輪緣的過渡區(qū)域,在鍛造過程中極易產生缺陷; 其余區(qū)域應力值較小,在42MPa以下,遠低于常溫下的材料屈服強度,因此,在鍛造過程中不易產生鍛造缺陷。圖3b為鍛造后期的應力云圖,隨著鍛造上模向下運動,窗口圓角處和輪輻側壁圓角區(qū)域的應力比較集中,輪轂成形后此區(qū)域應力最大,極易產生鍛造缺陷。

圖3 輪轂鍛造過程中的應力分布情況
(a) 鍛造初期(b) 鍛造后期
工藝參數(shù)對鎂合金輪轂鍛造的影響的模擬分析
成形溫度的影響
成形溫度是鎂合金輪轂鍛造的重要參數(shù)之一,因鎂合金的伸長率與溫度有關,溫度升高,鎂合金塑性提高,有利于鎂合金的輪轂鍛造; 但是,溫度過高會導致腐蝕氧化,晶粒粗大,增大變形抗力。模擬工藝參數(shù)設定如下: 下模窗口處圓角半徑為30mm,模具工作速度為6mm·s-1,摩擦系數(shù)為0. 1,成形溫度分別為350,370,390 和410 ℃。仿真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成形溫度對變形抗力的影響
鍛件變形抗力與成形溫度關系較大,成形溫度的適當增加使得鎂合金的塑性變形能力提高,有利于金屬流動,變形抗力下降。但是,隨成形溫度進一步升高,鎂合金內部氧化,導致塑性降低、變形抗力上升。因此,成形溫度宜選擇在370~390 ℃之間。
模具工作速度對變形抗力的影響
材料的變形速度一般情況下體現(xiàn)在模具的工作速度上,本文在不同的模具工作速度下進行仿真計算。其模擬參數(shù)設定如下: 成形溫度為380℃,摩擦系數(shù)為0. 1,下模窗口處圓角半徑為30mm,模具工作速度分別為5,7和9mm·s-1。仿真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模具工作速度對變形抗力的影響
模具工作速度的增大,導致變形抗力增加。因此,結合實際生產情況和工作效率,量減小模具工作速度,工作速度宜選擇在5~7mm·s-1之間。
下模窗口處圓角半徑對鎂合金輪轂鍛造的影響
為研究下模窗口( 圖6a中的B區(qū)域) 圓角半徑對鎂合金輪轂鍛造的影響,選擇不同下模窗口處圓角半徑進行仿真計算,結合模型的實際生產加工和重量要求等情況,其模擬模型參數(shù)設定如下:成形溫度為380℃,模具工作速度為6mm·s-1,摩擦系數(shù)為0. 1,下模窗口處圓角半徑分別為12,16和20mm。模擬結果如圖6所示。

圖6 下模窗口處圓角半徑對鎂合金輪轂鍛造的影響(仿真結果)
(a) R12mm (b) R16mm (c) R20mm
從圖6可以看出:下模窗口處圓角半徑為12mm時,圓角處出現(xiàn)嚴重的橫向折疊;圓角半徑為16mm時,折疊現(xiàn)象減少;圓角半徑為20mm時,折疊現(xiàn)象基本消失。這是因為圓角半徑的增大,使得金屬液流動阻力減小,充型順暢,同時減小了此處的應力集中情況。
鎂合金輪轂鍛造試驗
鍛造模具
本文依照模擬試驗結果,結合該型輪轂的實際鍛造生產,設計的鍛造模具如圖7所示。

圖7 鍛造模具裝配示意圖
1. 上模座2. 上模芯3. 上頂料器4. 下模座5. 下模6. 下頂料器7. 模板8. 承壓板9. 連接螺栓
成形溫度對鎂合金輪轂鍛造的影響
進一步對該型輪轂進行鍛造試驗,其試驗成形溫度T在350~ 410℃之間,試驗結果如下:T<370℃時,塑性變形能力差,輪輞處出現(xiàn)開裂現(xiàn)象,見圖8a;T>390℃時,窗口部位出現(xiàn)疊狀的裂紋,見圖8b;T在370~390℃時,鍛件外觀質量較好,沒有開裂或疊狀缺陷,見圖8c。試驗結果與仿真結果基本保持一致。

圖8 成形溫度對鎂合金輪轂鍛造的影響
(a) T< 370℃ (b)T > 390℃ (c) 370℃ <T< 390℃
模具工作速度對鎂合金輪轂鍛造的影響
模具工作速度分別為5,7和9mm·s-1,試驗結果如圖9所示。工作速度為5和7mm·s-1時,質量良好,如圖9a和圖9b所示;工作速度為9mm·s-1時,缺陷出現(xiàn)在窗口區(qū)域,如圖9c所示。試驗結果與仿真結果基本一致。

圖9 模具工作速度對鎂合金輪轂鍛造的影響
(a) 5mm·s-1 (b) 7mm·s-1 (c) 9mm·s-1
下模窗口處圓角半徑對鎂合金輪轂鍛造的影響
從試驗的經濟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考慮,借鑒仿真分析結果,其下模窗口處圓角半徑分別選擇16和20mm兩種進行試驗。圓角半徑為16mm時,鎂合金輪轂窗口處出現(xiàn)疊裝缺陷,如圖10a所示;圓角半徑增加至20mm時,鎂合金鍛造輪轂窗口處成形良好,沒有出現(xiàn)折疊現(xiàn)象, 如圖10b所示。

圖10 下模窗口處圓角半徑對鎂合金輪轂鍛造的影響(試驗結果)
(a) R16mm (b) R20mm
結語
(1) 坯料溫度<370℃時,鍛造鎂合金輪輞處產生開裂。坯料溫度>390℃時,窗口部位出現(xiàn)裂紋。
(2) 模具工作速度為5~7mm·s-1時,鎂合金輪轂鍛造成形質量較好。工作速度超過9mm·s-1時,變形抗力增加,輪轂窗口部位容易產生裂紋或折疊缺陷。
(3) 下模圓角半徑≤16mm時,鍛造輪轂窗口處出現(xiàn)疊裝缺陷;下模圓角半徑為20mm時,鎂合金輪轂質量較好。
(4) 本文試驗結果可以應用于鎂合金輪轂鍛造生產中,同時試驗結果與模擬計算結果的相互吻合,表明采用數(shù)值模擬計算軟件是切實可靠的,為以后其他類似研究提供了參考。
本文來自:期刊《鍛壓技術》
作者:郝孟軍,宮濤,代艷霞
- 下一篇:江淮汽車動力總成制造生產線工藝揭秘
- 上一篇:復雜部件去毛刺的高效解決方案
舉報 0
收藏 0
分享 192
-
乘用車金屬沖壓
2025-05-29 -
沖壓技術在電機疊片制造的應用
2024-09-06 -
車身零部件包邊質量控制要點
2024-09-05 -
輕量化技術——熱汽脹形工藝技術解析
2024-09-04
最新資訊
-
“京采組合”創(chuàng)領變革 —— 一站式商
2025-09-16 17:53
-
旭化成發(fā)布新型傳感解決方案,無需攝
2025-09-16 15:53
-
電裝中國以創(chuàng)新助力“雙碳”目標 推
2025-09-12 15:42
-
汽車新零售又出黑馬,久車GO百城聚力
2025-09-12 15:25
-
思看科技走進浙大課堂,產教融合賦能
2025-09-11 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