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量化材料在新能源汽車上的應用
迫于能源與環(huán)保問題的日趨嚴重,世界各國對節(jié)能減排技術的研究日益重視,汽車輕量化不可避免的成為實現(xiàn)上述目標的主要途徑。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汽車輕量化與能耗消耗有著直接關系。傳統(tǒng)燃油汽車整備質量每減少100公斤,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3-0.6升;對于純電動汽車而言,整備質量每減少100公斤可以增加續(xù)駛里程10%,節(jié)約電池成本15%到20%。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由于特殊的電池驅動結構,電池重量及續(xù)航里程對整車重量更加敏感。面對電池成本壓力及續(xù)航里程提升的要求,輕量化技術成為新能源車企必然選擇的途徑。
輕質材料的應用是實現(xiàn)汽車輕量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多材料的混合車身將是車身輕量化發(fā)展的趨勢。車身多材料應用能充分發(fā)揮材料強度在車身上的合理布局,顯著降低重量,同時還能保證成本適中。
目前主流的輕量化材料
超高強鋼及先進高強度鋼:超高強鋼(UHSS)指屈服強度大于550Mpa,抗拉強度大于700Mpa;先進高強度鋼(AHSS),強度在強度在500MPa到1500MPa之間。兩者都具備高強度和較好的成形性,特別是加工硬化指數(shù)高,有利于提高沖撞過程中的能量吸收,在減重的同時提高汽車的安全性。
鋁合金:鋁合金減重效果顯著優(yōu)于鋼鐵。汽車使用1 kg鋁可替代自重2.25 kg鋼材,減重比例高達125%。以鋁代鋼的結構設計優(yōu)化可以實現(xiàn)二次減重,效果可達直接減重的50%-100%。
鎂合金:鎂密度小,比鋁輕三分之一,其比強度(抗拉強度與密度之比值)較鋁合金高,疲勞極限高,能比鋁合金承受較大的沖擊載荷,導熱性好,鑄造性好;尺寸穩(wěn)定性好,易于回收,有良好的切削加工性,有較好的減振性能。
工程塑料:工程塑料具有突出的成型性、輕量化以及面對強烈撞擊時能夠緩沖吸能,不過塑料剛度低、易老化,未來在車身大量運用仍面臨不少安全隱患。
碳纖維復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強度高、耐高溫、耐腐蝕、耐疲勞、結構尺寸穩(wěn)定性好以及設計性好、可大面積整體成型等一系列特點,被認為是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材料未來的趨勢。
通用汽車運用多種材料以減輕車重
多材料混合車身成趨勢
對于新能源車企來說,輕量化技術可以降低電池成本并換來更高的續(xù)航里程,雖然起步成本高,但是已有部分新能源車企開始布局輕量化技術,并形成了多種技術路線并存的局面。目前,超高強度鋼及鋼鋁混合等材料技術相對成熟,部分車型已量產上市;而涉及鎂合金、碳纖維等新型材料的新能源車型多數(shù)仍在技術儲備和樣車試制階段。
鋼鋁混合+工程塑料
江淮開發(fā)出專用的鋼制輕量化平臺和鋼鋁混合輕量化平臺,并成功運用到公司iEV系列車型上。前端模塊、塑料后防撞梁、塑料動力電池盒蓋等“以塑代鋼”技術的開發(fā),也已在新一代新能源汽車型中應用。
吉利新能源純電動車輕量化技術路線主要采用鋼鋁混合+塑料件車身,后地板為鋁框架,后備胎處為塑料結構,前蓋為鋁沖壓,后蓋采用SMC尾門,翼子板為PP塑料。
全鋁車身
奇瑞新能源純電動車“小螞蟻”是基于全鋁空間架構+全復合材料外覆蓋件的輕量化技術平臺開發(fā)。采用了高強度鋁鎂合金骨架、鋁車身專用連接技術、FRT發(fā)泡樹脂復合材料外覆蓋件和碳纖維材料應用等輕量化技術。目前部分城市已開始接受預定。
東風風神純電動車E30/E30L車身采用的鋁型材骨架+鋁板蒙皮+非金屬外覆蓋件,并且“以塑代鋼”技術也已經使用在東風風神E30L部分零部件上。兩款車型分別于今年3月和8月正式上市銷售。
超高強度鋼+復合材料
上汽榮威E50純電動轎車車身廣泛運用超高強度鋼結構,尾門采用SMC復合輕量材料,充電口及小門、PEB橫梁等零件也采用新興合成材料替代。該車已于2014年7月正式上市。
碳纖維+鋁合金混合結構
北汽新能源純電動汽車ARCFOX-1采用的是碳纖維+鋁合金混合結構輕量化車身平臺,主要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上車體,全塑外覆蓋件,鋁合金框架式車身,鎂合金儀表板橫梁。該車預計于2017上海車展后接受預定,批量投放市場。
輕量化面臨多重挑戰(zhàn)
挑戰(zhàn)一,由于普通高強度鋼在強度、塑性、抗沖擊能力、回收使用及低成本方面具有綜合的優(yōu)勢,從成本、技術成熟度及產業(yè)鏈來看,新材料要替代普通高強度鋼仍需很長一段時間。目前超高
強度鋼和先進高強度鋼的應用仍然較少,使用比例只有15%。
挑戰(zhàn)二,輕量化材料應用起步成本高。目前大部分車企的新能源車型都是由傳統(tǒng)車型改造而來,車身框架材料幾乎一致。新材料從實驗到量產周期長,研發(fā)成本高,同時供應鏈很少,且受限于
加工工藝,導致采購成本高,多數(shù)車企都很少大規(guī)模量產應用,基本都是處在技術儲備階段或小批量試制中。
挑戰(zhàn)三,材料的合理布局。材料強度要在安全傳遞路徑上的合理布局,才能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并保障乘員艙的安全。車身不同部位對剛強度以及碰撞吸能要求不同,企業(yè)一般都是基于各部位真
實受力情況及性能要求來合理分布不同強度等級的材料,以滿足碰撞安全性、疲勞耐久及NVH靜、動態(tài)剛度等性能指標,同時還要兼具系統(tǒng)成本的考慮,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挑戰(zhàn)四,先進材料的應用會導致連接工藝的變化,還有多材質材料的應用,這些都會對整個車身開發(fā)的方向帶來一些影響。先進材料的應用也將帶來顛覆性變化,從設計理念、工藝、裝備都將
面臨改變。
-
跨越速運憑什么“圈粉”萬千客戶?“中國零擔30
2025-07-01 -
馭動未來,智啟新程-采埃孚油護新出行
2025-06-25 -
旭化成榮獲2025年度發(fā)明表彰,助力離子交換膜法
2025-06-11 -
旭化成推出新型感光干膜SUNFORT,助力先進半導
2025-05-30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
跨越速運憑什么“圈粉”萬千客戶?“
2025-07-01 14:42
-
數(shù)智破局啟新篇?生態(tài)共生再啟程 —
2025-06-27 20:13
-
助力汽車零部件產線智能化升級,西門
2025-06-27 13:59
-
BBA集體轉向!放棄全面電動化
2025-06-26 17:32
-
比換柜省錢,比自研省心,西門子Xcel
2025-06-25 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