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刀具:制造商如何在按時交貨與盈利需求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

2020-02-28 14:38:42·  來源:工具技術
 
工具技術今天加工車間力求以最高效的方式交付滿足客戶質量要求的零件。傳統(tǒng)上,制造企業(yè)以投資回報率來衡量效率。衡量成功的標準是持續(xù)不斷地加工成千上萬的零件,并且保持一臺或多臺機床的穩(wěn)定產量。如果滿足這些條件,那么制造零件的機
加工車間力求以最高效的方式交付滿足客戶質量要求的零件。傳統(tǒng)上,制造企業(yè)以投資回報率來衡量效率。衡量成功的標準是持續(xù)不斷地加工成千上萬的零件,并且保持一臺或多臺機床的穩(wěn)定產量。如果滿足這些條件,那么制造零件的機床被認為是高效的。

如今,制造商越來越多地執(zhí)行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方案來滿足各種不同的客戶需求。批次大小可能從數百件到數件不等。然而,即使車間的所有機床日夜不停地運轉,客戶仍可能需要排起長龍,翹首以待他們訂購的零件。大批量生產策略與小批量生產方案的靈活性和復雜計劃要求相矛盾。

在當前的制造環(huán)境中,生產效率意味著在以下兩方面之間實現靈活的平衡:最大限度提高產量與按時履行各種不同的個體客戶訂單。理想結果為:按時交貨,客戶滿意。

質量控制

在平衡產量和需求的同時,制造商必須確保產品質量。處理質量不合格的零件將會打亂生產計劃,耗費時間和金錢,并且造成交貨延期。無序的生產計劃會導致生產停工,機床閑置,同時為了處理停工所造成的不可預見的問題,車間的勞動力成本也會成倍增加。

制造業(yè)的工件質量一般是指滿足零件尺寸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質量的另一種衡量標準,即按時交貨,可以稱為“流程質量”。制造商必須嚴格控制生產流程,確保計劃的生產時間足以完成工作,并在承諾的期限內將產品交付給客戶。


效率的核心

如果用基本生物學術語來描述制造效率,那么任何生產作業(yè)的核心(心臟)都是加工流程。

在制造業(yè),如果說“心臟”是加工技術,那么“身體”就是包括工程、業(yè)務計劃和管理在內的整個制造組織。組織的“大腦”是負責協(xié)調系統(tǒng)所有要素的人員。然而,大腦不能簡單地讓心臟加速跳動,就像一個人不能僅僅通過認為心跳會加快來控制自己的心跳一樣。同樣,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加工流程并非總是可控的。

在當今的數字技術和工業(yè)物聯(lián)網 (IIoT) 領域,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希望掌握有關控制加工流程的答案和明確規(guī)則。然而事實是,在許多情況下,并沒有合理的規(guī)則,人們必須接受、應對和解決加工中出現的意外問題。


意外問題和技術不熟練的工人

在理想狀況下,車間工人擁有豐富的知識、技能和經驗來處理加工流程中出現的意外問題。然而,許多車間管理人員表示很難去培養(yǎng)一支技術精湛的員工隊伍。盡管培訓可以彌補技術工人的知識短缺,但員工缺乏學習新技能的積極心態(tài),因此這類培訓常常徒勞無功。車間管理人員反映,員工往往認為自己掌握的技能足以應對工作,不需要額外的培訓。

總制造時間

分析車間的效率并消除浪費通常可以獲得額外的加工時間,從而更靈活、更快地響應客戶的需求。制造一個零件所需的總時間是許多環(huán)節(jié)的總和,包括實際加工時間、刀具裝卸、工件操控、質量檢查、計劃外問題、等待過程、管理任務等等。

有些環(huán)節(jié)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換刀和工件操控。除了必要的流程外,車間還需要花時間處理不可預見的情況,例如生產計劃變更、質量問題和等待缺少的刀具或工件材料。

在一份案例中,一個車間審查了加工某個零件所涉及的許多不同環(huán)節(jié),以確定每個環(huán)節(jié)消耗的時間量(圖 3)。實際加工時間占總生產時間的 15%,機床裝夾和等待過程消耗了四分之一的時間,而計劃外問題,例如缺少或延遲獲取刀具或為清除過長的切屑而停工,則占 25% 的時間。通過減少計劃外問題、機床裝夾時間、刀具裝卸、等待和管理所需的時間,實際加工時間增加到總時間的 50%(圖 4)。增加的時間為車間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可使加工操作與客戶的具體作業(yè)要求相匹配。

 

省時措施的不可預見影響

在進行與上述類似的省時調查后,另一個車間把主軸有效切削零件的時間延長了三倍。不過,該車間發(fā)現,零件產量并沒有得到三倍的回報。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車間發(fā)現了導致該現象的一些問題。一個主要問題是,原來的加工時間包括機外去毛刺。省時措施指出,在機床本身上可以更高效地去毛刺。但是,當把機外去毛刺作業(yè)移到機床上執(zhí)行時,主軸的整體運行時間因執(zhí)行去毛刺作業(yè)而增加了。這種情況表明,在一個方面節(jié)省時間可能會導致在另一個方面增加時間消耗,或導致效率顯著下降。

因此必須考慮與整個制造流程相關的操作變化。這是一個難以達成的平衡,除了盡可能有效地利用可用的時間外,沒有任何通用的規(guī)則。

改變計劃

要實現出色的效率和靈活性,需要不斷地適應日益變化的生產需求。改變通常源于外部因素,例如客戶修改產品設計或更改所需的零件數量。制造車間必須根據需要改變自身的計劃,但這可能會擾亂車間的整體計劃,導致生產混亂無序,進而引發(fā)更嚴重的生產中斷。

當生產計劃混亂無序時,一些車間會隨意地安排工件加工,他們在任何可用的機床上開展生產,并造成諸多問題。這種情況會變成惡性循環(huán)。一旦出現計劃問題,它們便會像病毒一樣蔓延。輕微的干擾很快就會演變成嚴重的混亂。就像人體病毒一樣,這種破壞是難以解決的。

備用產能選項

有效提高車間效率和靈活性的一種方法是增加備用加工產能。備用產能的概念對于大多數車間來說是陌生的,車間的財務部門可能會支持投資新的加工產能,但要求新的設備不能閑置。他們把機床視為一兩百萬歐元(或美元)的投資,無法容忍斥巨資采購的設備只是作為備用產能,并且這些設備可能會閑置不用,只是偶爾投入生產。但實際上,備用產能確實起到了一些重要的作用:確保讓客戶滿意。這是一種有用的備份,可以提高車間的靈活性,并且便于車間處理一些不可預見的問題。

某些情況下,車間會使用自身的設備,而不是購買備用機床,直到車間因不堪重負而求助于分包商。但是,如果該分包商同樣面臨工作量過大、人員不足的問題,那么責任就會轉移到另一方。由于購買的設備最多就是偶爾使用一下,因此很難說服車間建立備用產能。

長交貨期 VS 按時交貨

按時交貨的壓力可能會增加實際生產時間。如果在正常條件下完成一份制造訂單需要一周的時間,但客戶希望得到按時交貨的絕對保證,那么車間可能規(guī)定提前兩周交貨,以提供時間緩沖。另一種情況是,如果客戶要求車間在某個日期之前提供一個成品工件,車間可能會啟動兩個工件的生產,以備在第一個工件出現意外情況時使用第二個工件。這些臨時做法無謂地消耗了生產時間且增加了費用,并且導致實際交貨時間越出了正常交貨時間。

多功能方案

另一種可以提高車間效率和靈活性的方法是,采用多功能機床和托盤共用系統(tǒng)實現生產的自動化,不過這種方法成本較高。車間可以快速地將自動化單元從一個作業(yè)轉換到另一個作業(yè),并使用托盤來構建和存儲未來的裝夾工具??梢試@一臺多功能機床構建此類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多個工件托盤包圍,并附有一個包含多種刀具的刀具庫,并且所有工作都由一個機械手完成。在這種配置中,白班工人可以裝夾用于加工各種零件的機床和托盤,而夜班工人可以生產這些零件。然而,這種解決方案有些昂貴,并非每家公司都能負擔得起。

多功能方案的障礙

多功能方案在組織方面的障礙是工廠通常僅會根據功能來安排機床,例如建立單獨的銑削部門、車削部門等。在許多情況下,最好將機床安排到多個制造單元內,使得每組機床都具有某些加工能力,適合加工一組或一系列特定的工件。簡單地按功能對機床分組也有助于車間工人(例如車床操作工或銑床操作工)以有限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加工。培訓操作工時,應著眼于多重任務的培訓,讓其能夠操作不同類型的機床,從而使車間可以靈活地平衡自身的內在產能問題。

總結

要提升當今制造業(yè)的效率,除了尋找最佳的零件加工方法外,還應高度重視客戶滿意度。制造商必須始終致力于在按時交貨與盈利需求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除了優(yōu)化加工操作外,制造商還應注意零件和工藝質量等問題,從整個制造企業(yè)的角度進行生產規(guī)劃,并持續(xù)分析消耗加工時間的因素,從而大幅度增加零件的加工時間,提高靈活性和效率。